为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在今年两会期间了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本质安全型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提案”“关于危险化学品行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提案”“关于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的建议”等提案和建议,在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领域指明了加强本质安全技术研发、提升安全管控智能化水平、培养危化品行业高层次人才三个提升方向。
加强本质安全技术研发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目前国内现有生产、进口的化学品45000多种,其中危险化学品2800余种。“而要加快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首先应当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等本质安全技术研发。”钱锋表示。
在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本质安全的新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不足,未对本质安全型危险化学品企业建设形成有效的科技支撑。同时大多数危险化学品企业未建立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未实现对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安全管控。
为此,钱峰建议要加强本质安全技术研发,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研究和技术人员应当深入开展反应安全分析、工艺安全设计、工艺平稳性、设备完整性、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建筑物抗爆、作业环节人员行为智能识别与管控、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本质安全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质安全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为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型企业构建提供安全科技支撑。
他还建议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系统管控,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明确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以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为主线,通过系统化管理手段实现“人—机—环—管”各环节的闭环管理,防控系统性安全风险;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平台与实操培训基地建设,为各级人员安全意识与本质安全能力提升提供支撑,最终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使用、废弃处置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本质安全系统化管控。
提升安全管控智能化水平
危险化学品品种复杂、数量多、安全风险极大,亟待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包括生产、储存、流通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危险化学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全链条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监管能力,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钱峰建议设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平台。针对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业务复杂和信息流状态下的特征参数、状态预警、危险告警等有效信息的感知与集成困难等问题,研发高可用、高可靠、高灵敏的智能感知材料及器件,以及基于边缘计算的危险化学品特性智能传感与监测关键技术,形成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物流和物化信息智能感知与信息集成平台。
二是研发融合多源数据与领域知识的异常识别与传播推断关键技术。针对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种类多、融合困难、异常状态难以识别等问题,开展危险化学品异常状态识别与传播分析等相关研究,研发基于动静态数据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异常模式动态识别技术,以及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因果逻辑推理与分析技术,提升对异常传播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异常模态分析与报警管理等关键技术。
三是构建危险化学品环境耦合风险评估与分级管控体系。针对涵盖工艺、装备、人员、环境等复杂多因素大系统的全局风险难以表征与量化的问题,开展复杂环境下常见事故情景的动态演变分析研究,揭示危险化学品自身状态和环境参量之间的多尺度耦合作用机制,研发危险化学品事故情景量化后果分析技术,提出风险分级、管控资源分级与监管责任分级标准,构建危险化学品环境耦合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体系。
四是建立不确定与开放环境下人机交互的化学品动态风险智能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针对不确定与开放环境下的危险化学品全局风险评估困难,决策缺乏科学支持等问题,研究不同危险化学品事故情景中人员疏散模型与路径优化方法,开发基于人机交互的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异常行为识别技术、基于多智能体的非典型性风险识别与预警技术、融合人员因素与设备状态的安全措施评估与经济性分析技术,并整合建立危险化学品动态风险智能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培养复合型安全技术人才
危险化学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极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隐患,是国家应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提升危化品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至关重要,而其决定因素是人才。
当前我国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不足、水平偏低,企业安全管理高层次人才配备普遍不足,中小企业更缺乏,现有人员中具备危化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人员很少。而同时设置安全工程相关专业的高校不多,专门针对危化品安全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少,无法向行业输出数量充足的危化品安全管理人才。而且跨学科培养机制尚未建立,高校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缺少化学化工、法律管理方面知识,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又缺少安全管理及法律方面知识,导致从事危化品安全管理人才的复合性不强,无法胜任行业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钱峰建议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充实危化品安全管理人才队伍。首先,在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危化品安全管理专业,在原有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培养高校增设危化品安全管理方向,鼓励扩大招生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其次,在现有安全工程、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危化品安全管理、法律、管理学等课程,使未来可能从事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能力。
再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危化品安全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将企业实践积累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结合,丰富学生对危化品安全管理实际的认识;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扩展学生的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科技研发课题,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依托高校提高危化品行业在职人员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在职人员定期培训机制,组织危化品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在有危化品安全管理培训资质的高校接受在职培训,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